据知情人士透露,徕芬前研发总监江军于2025年年初离开徕芬,离开原因与公司业务调整和变动有关。多位业内人士向雷峰网透露,徕芬近两年陆续进行高层调整,管理层大换血。新研发总监刘璇加入徕芬之后,不少工程师从徕芬离开,流向追觅等其他公司。
近年来,凭借高速吹风机迅速崛起的国产个护品牌徕芬(Lafine)再次引发行业关注。然而,这一次并非因为产品创新,而是其管理层的大规模调整。据内部消息透露,徕芬近期进行了高层人事变动,涉及多位核心高管,包括创始人团队及部分业务负责人。这一调整背后,究竟是公司战略升级的必然之举,还是高速增长后的管理隐忧?
徕芬的崛起:从“黑马”到行业挑战者
徕芬的成长堪称近年来消费电子领域的一匹“黑马”。2021年,其推出的高速吹风机凭借媲美戴森的性能和亲民价格迅速打开市场,短短两年内销售额突破10亿元,成为国内个护小家电领域的现象级品牌。
徕芬的成功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:
自研电机打破国际垄断,徕芬历时三年研发的高速无刷电机成为核心突破点。通过优化气流结构与磁路设计,其产品实现11万转/分钟的高转速,风速达22米/秒,同时将噪音控制在58分贝以下,性能直逼戴森等国际品牌,但成本降低60%。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国产家电首次在高端电机领域实现“国产替代”,解决长期依赖进口的痛点。
性价比颠覆,仅有戴森五分之一价格,性能却能“平替”,徕芬将产品价格锚定在399-599元区间,仅为戴森同类型产品(售价约2999元)的五分之一,但核心参数(风速、温控精度、负离子浓度)接近。其干发效率与戴森相差不足10%,但重量更轻、握持更舒适。这一“高配低价”策略直接击中消费者对品质与预算的双重需求,上线首月销量突破20万台。
年轻群体“种草”出圈,徕芬深度绑定社交媒体与直播电商,通过“测评+场景化内容+直播福利”三板斧快速渗透市场。在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,超千名美妆、生活类博主发布“3分钟速干挑战”“噪音对比实测”等短视频,单条最高播放量超5000万次;同时联合头部主播开展“限时半价”“赠品加码”直播,单场销售额破千万。数据显示,其消费者中25-35岁年轻群体占比达72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然而,随着市场规模扩大,徕芬也面临供应链管理、渠道拓展及品牌高端化等挑战,此次管理层变动或许正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一步。
人事变动:核心高管更迭,战略方向调整?
据内部消息透露,公司创始人兼CEO叶洪新已正式卸任首席执行官职务,转任公司董事长,专注于长期战略规划。新任CEO由前华为终端高管张峰接任,全面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管理。业务线负责人更替 原市场副总裁王琳(主导抖音营销)离职,由欧莱雅前品牌总监李默接任,供应链负责人变更为富士康前生产总监陈志强由叶洪新牵头,引入小米、戴森前高管作为顾问。 频繁换帅的风险:稳定性与长期战略的挑战
经营思路“换人即换道”,不同管理者带来的经营理念差异,易导致企业战略方向摇摆。例如,某消费电子企业近两年更换三任CEO,分别推行“高端化转型”“性价比优先”及“生态链扩张”策略,致使产品线频繁调整,渠道资源分散。专家分析,战略缺乏连贯性将削弱企业长期竞争力,尤其在技术迭代快的行业,可能错失市场窗口期。
新管理层“空降”团队磨合有阻力,新管理层入驻后,需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理解企业文化、业务逻辑及团队关系。某零售企业空降高管后,因对一线运营流程不熟悉,盲目推行数字化改革,导致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下降30%,员工流失率攀升。人力资源机构调研显示,高层变动后,企业平均需6-12个月恢复内部协作效率,期间决策延迟、资源内耗问题突出。
市场信心波动,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稳定性高度敏感。某新能源车企在CEO离职后,股价单日跌幅超8%,多家机构下调其评级,理由为“战略不确定性增加”。同时,渠道商因担忧政策延续性,暂停与该企业的年度合作谈判。供应链企业负责人透露:“频繁换帅会让合作伙伴质疑企业承诺的可靠性,长期可能转向更稳定的合作方。”
结语
管理层换血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,尤其是高速增长后的公司往往需要更专业化的团队来应对新挑战。对徕芬而言,此次调整既是机遇,也暗藏风险。若能顺利过渡,或可推动品牌迈向新阶段;但若管理不善,则可能影响增长势头。未来1-2年,将是检验这次“大换血”成败的关键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