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第二增长曲线,是小家电行业的共同难题。
听到公司上市失败的消息后,Usmile高管向荣感到从未有过的幻灭。为Usmile付出多年心血的他,抛下那无法兑现的期权,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公司。
向荣的离去,就像一滴水溅进沸腾的油锅,在Usmile内部炸裂开来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已化为泡影,熬过的无数个夜晚也付之东流。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为Usmile“打下江山”的高管走得所剩无几,核心骨干团队分崩离析。
这波人事地震,传达到业务端便是增长的放缓。Usmile曾一度占据电动牙刷市场近30%的市场份额,营收规模超过30亿,巅峰期利润率高达15%,是电动牙刷行业不折不扣的龙头企业。但从2023年开始,这些数字便没有太大变化,Usmile的增长已然遇到了瓶颈。
与此同时,Usmile的对手也紧追不舍,冲击着Usmile本就不深的护城河。徕芬凭借“扫振牙刷”的概念,在产品定义维度打了Usmile一个措手不及,使其陷入不得不“跟随”的被动局面;小米则背靠强大的供应链,仅凭T系列牙刷就抢占了超10%的市场份额,“大厂”的压迫力与日俱增。
当上市无望已成既定事实,且看不到第二增长曲线时,资本自然随之离场。2024年,高瓴资本和源码资本相继退出Usmile股东阵容;2025年,最早投资Usmile的钟鼎资本也坚决了退意,只因回购价格问题而左右拉扯。
一家企业在增长时,一切都会被认为是对的;反之当其停下脚步,问题就会扑面而来。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,按下了Usmile的暂停键?(添加本文作者微信 Ariadusty 了解更多幕后故事。)
01 不懂得分蛋糕,就难把蛋糕做大
如果要为Usmile的现状找一个病根,那么最大的症结就是“组织力”。
Usmile,即星际悦动集团,本质上是一对潮汕兄弟的创业公司,兄弟俩,尤其是哥哥陈建群掌握了公司绝对的话语权。Usmile遇到的问题,也是所有创业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。
首先,当Usmile发展到一定规模时,创始人的认知限制了人才的选择范围,导致Usmile缺少行业最顶尖的一批人才。
Usmile创始人陈建群是产品出身,曾在宝洁任职,弟弟陈建勇则精通营销,两人的技术背景都不太深,因此与技术专家对话时存在一些隔阂。反倒是一些不以技术见长的人能够和创始人同频交流,而且当创始人有一些独特的想法时,他们也能顶住内部的压力,把产品执行下来。
由于内部高管层难以“对齐”,Usmile的高管流动十分频繁。曾在Usmile担任部门负责人的袁炜告诉雷峰网,在Usmile待超过一年时间,已经算是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了,其他的部门负责人半年到一年就要更换一次。
另一位Usmile前员工透露,当时他们内部产研能力有限,缺失一些核心技术,比如产品端需要功耗更低、寿命更长的电机,技术上却难以实现。直到后面引进一些“大厂”的人情况才有所改善,比如一位大疆结构工程师带来的工作方法让他们啧啧称奇,都说从未见过写得这么好的技术文档。
然而,即使有深受创始人认可的人才加入,他们也难以在Usmile长期任职。一位亲历者表示,Usmile的老板想要低成本,又想让他快速出成绩,还要有未来两到三年的技术预见,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,换了谁都做不到。
这就引出了Usmile的第二个组织问题:价值分配不合理。价值分配是由价值创造决定的,一个员工如果创造了更多的价值,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,自然是做不下去的。换句话说,如果不愿意分更多的蛋糕,就很难把蛋糕做大。
一位接近Usmile的人士称,Usmile没能上市除了有部分客观原因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始人兄弟上市意愿不强,相比于拿出股权激励高管团队,他们更希望自己控股,这也是为何许多老员工会对公司上市失去信心。
薪酬待遇方面,在2020-2022年的高速增长阶段,Usmile对于人才相当慷慨,给出的高薪吸引了阿里、OPPO、宝洁等大厂的优秀人才加入。但2023年开始,Usmile的用人策略则有所转变,更侧重于人效比,层级越往下感受就越明显。
比如,Usmile有一个“35岁文化”,非管理人员超过35岁就要被“优化”掉;Usmile还存在过一条不成文规定,一个部门每新招一个人也要优化掉一个人。这些规则在行业内本不算稀奇,但Usmile的不同点在于“优化”的同时不愿给予补偿,于是将“降本”的任务派给了HR,如果HR未能低成本优化掉员工,那么HR自己也要被优化。
由此带来的结果是,Usmile的HR团队也长期不稳定,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HR一号位,由陈建群亲自管理,招聘渐渐成为公司的一大难题。据曾在Usmile短暂工作过的周菲介绍,Usmile给出的薪资吸引力不高,因此人员留存率较低。公司人事变动也很随性,有的人前一天还在正常工作,第二天就被要求马上离开。
实际上,相比行业其他公司,Usmile的人才投入并不低,甚至可以说是小家电领域的佼佼者。但如果只以小家电行业的标准要求自己,那么它的上限也仅仅只能是一个小家电品牌。
Usmile组织方面的第三个问题,则是公司内部存在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。Usmile前员工唐文透露,Usmile有一批早期留存下来的员工深受创始人信任,他们的能力不算突出,却掌握着重要的达人资源,所有的媒介采买业务都由他们负责,公司高管都无从插手。甚至有消息称,该小团体的账目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上市。
简而言之,创始人的认知局限、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核心团队的内部矛盾,让Usmile的组织力未得到充分释放,也为公司的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。(Usmile未来将走向何方?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Ariadusty 探讨。)
02 产品足够能打,依然面临小家电的共同困境
受公司组织力影响最深的,莫过于Usmile的新品开拓业务。
业内人士都知道,电动牙刷这个品类的上限并不高,线上市场每年只有50多亿,加上线下市场也不过百亿,继续只做单品会在存量市场中内卷,只有拓品才能寻找增量。更何况,单一的品类往往难以撑起一家企业上市,更多的品类才有更多讲故事的空间。可以说,拓品是所有小家电必经的考验。
Usmile深知品类扩张的重要性,因此早在2019年Usmile就开始研发新品,基于其电动牙刷的成功,Usmile自然而然地继续在口腔领域延伸,推出冲牙器系列产品。可以看出,Usmile的战略是十分清晰的,口腔健康的想象空间很大,而且之前的资源可以复用。
只不过在战术执行上,Usmile的准备有所不足。2020年双11新品上市销售时,这款冲牙器的不良率高得惊人,甚至有用户连续退换三次产品都是坏的。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研发人力不足,毕竟做新品类需要新的专业型人才,但直到2021年,Usmile都只有两个全职研发。
在口腔领域横向延伸的同时,Usmile也试图在个护这个更大的赛道纵向扩张。考虑到用户以女性居多,Usmile顺势打造了美容美体品牌“小猫安妮”,推出美容仪产品“小鱼能量棒”。小猫安妮的产品力表现亮眼,销量也差强人意,唯一的遗憾是品牌力不足,一直未能破圈。
业内人士王钰指出,就品牌和产品的命名逻辑而言,小猫安妮品牌方缺乏一定的用户视角,它营造出亲切可爱的品牌形象,其实不完全契合现代女性的审美和价值观,很可能限制其受众范围。
此后,Usmile陆续推出了口腔护理品牌kissday、家用医疗保健品牌新燕,均未见起色。围绕口腔护理推出的牙膏、牙贴、牙线等消耗品虽然销量相当可观,但利润过低,更多的是出于防守目的推进。
2025年,AI硬件赛道火热,其门槛低、利润高、需求大的特点让陈建群看到了机会,于是Usmile开始尝试开发AI录音笔、AI陪伴等产品。Usmile能跳出健康场景“另起炉灶”的确难能可贵,只是同样由于产研人员不足而进展缓慢。
时至今日,真正能为Usmile带来可观营收和利润的依然只有电动牙刷,冲牙器等品类虽然能提供一定现金流,但无力撑起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Usmile仿佛被困在了电动牙刷赛道。
与拓品业务接连碰壁不同,Usmile在做自己擅长的事——电动牙刷时表现出了很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,因此产品力不断提升,逐渐地把电动牙刷品类做深、做透。
Usmile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坚持一件事,那就是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。Usmile很早就发现,飞利浦很多产品和技术已经十几年没更新了,赶超起来并不是难事,但只有飞利浦的刷头无人能够超越,这也是为什么高客单价之下飞利浦依然有无数忠实用户。
于是,2019年Usmile启动“天山计划”,开始自研刷头,该计划一直持续到2023年,其间投入了不少研发资源。此前市面上大部分牙刷头使用铜片固定刷毛,这种方案下镂空的植毛孔容易积水,铜片也容易生锈,既容易滋生细菌也会引起视觉上的不适。而Usmile基于自主研发,逐渐把产品换成了不会生锈的无铜刷头,给予用户更健康的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研刷头并不会给Usmile带来明显的利润增长,甚至由于刷头质量提升,用户降低了刷头换新频率,反而给Usmile带来更多挑战,毕竟刷头作为消耗品,是电动牙刷重要的利润来源。由此可见Usmile对待做牙刷这件事是认真的,体现了行业中难得的“追求极致”精神。
除了刷头,Usmile在牙刷机身方面也有一些巧思。以屏幕为例,早期不少电动牙刷从业者和用户都认为牙刷屏幕是伪需求,因为刷牙本身就是一件“反人性”的事,大家都不想投入太多精力,更不愿意因屏幕显示的信息而增加使用时间。因此即使相关技术条件十年前就已具备,也鲜有品牌把牙刷屏幕当成重点来做。
而Usmile敏锐地洞察到,虽然成人对屏幕不感兴趣,但屏幕对于儿童还是有价值的。屏幕能够引起儿童用户兴趣,可以通过打分调动他们刷牙的积极性,家长也能通过屏幕上的数据了解孩子是否好好刷牙、刷了多久。此外,屏幕也为Usmile营销提供了便利,因为其带来的可视化效果有利于短视频和直播投流,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。可以说,Usmile通过产品外观设计实现了用户价值和品牌价值的统一。
所以,Usmile在产品方面呈现了两面性:当做他们擅长的事时,往往能充分调动手头的资源,不遗余力地推进;做不擅长的事时,既有的体系又无法给予足够支持,只能不断寻找下一个有可能跑通的小单元。(做硬件最重要的是找人,GAIR创新硬件百人会即将召开,头部硬件大厂核心团队实战分享,AI硬件上下游全链路最全面覆盖 ,100位硬件老炮的顶级闭门对话 ,严格定向邀请确保交流质量最大化,添加微信 zhangxian2021 了解详情。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报名参会,相约 GAIR 2025 ~)
03 品牌叙事,Usmile保持第一的底牌
如果说组织和产品不足以构成Usmile的护城河,那么Usmile一定做对了某件事,否则根本无法长期占据电动牙刷领域的头部位置。如此看来,Usmile真正的底牌应该是品牌。
一位投资人表示,以前某个友商对Usmile的态度是不在乎,因为觉得他们产品壁垒太低了,现在发现它品牌还可以,牙刷的心智很强,没那么容易撼动。
而Usmile构建品牌的过程中,做过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立“口腔健康”的用户心智。
Usmile品牌的起点其实非常纯粹,就是想提升口腔清洁效率,让人们重视自己的口腔健康。正因这样一个正向的出发点,才吸引了各方人才早期加入公司。
为了打透口腔健康的心智,Usmile采取了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——电视剧植入。从2020年开始,Usmile先后合作了十几部电视剧,覆盖六大卫视,不断强化送礼场景心智。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《以家人之名》,因为剧中男主工作的高端口腔诊所名字就叫Usmile,且戏份不少。随着这部剧的火爆,Usmile搜索量暴增,品牌知名度一下上了一个量级。
除了广告植入,Usmile的另一项重要策略是“从娃娃抓起”。他们很清楚,任何一个真正的国民品牌都是从孩子记忆里面成长起来的,舒肤佳、高露洁都是如此,更何况口腔健康本就是要从小开始注重的,所以Usmile首先考虑的,是如何让孩子用上自己的牙刷。
于是,Usmile先找到了中国航天合作,因为成为航天员向来是大部分孩子的梦想,并且航天与Usmile集团名“星际悦动”也颇为契合。2021年Usmile与中国航天推出了联名产品“小帽刷”,在航天大年的“天时”加成下,一经推出就大受用户欢迎,Usmile随之在儿童市场站稳了脚跟。
2022年,Usmile再接再厉,发起公益活动“一支小牙刷”:每有一个用户购买F1型号成人牙刷,Usmile就会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赠送一支儿童牙刷,旨在通过早期干预降低儿童口腔疾病风险。这场活动不仅带动了牙刷销量,还使Usmile获得了官方的认可。更重要的是,活动过程中Usmile渐渐确立了品牌slogan——“预防大于治疗”。到这一步,Usmile的口腔健康心智彻底立住了。
当然,光靠儿童市场的份额还不够,高消费力人群才是所有品牌眼中的香饽饽。为了品牌“破圈”,2021年Usmile选择顶住舆论压力签约肖战为品牌代言人。事实证明Usmile的决策相当正确,当年618伊始,代言人官宣仅3小时Usmile销售额就达到3500万,3天内突破1亿。
肖战代言的营销成功,帮助usmile撕掉了网红品牌标签,成功突破学生、宝妈、初入职场的白领等人群瓶颈,为Usmile能够实现30亿奠定了高消费人群基础。
此外,Usmile还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:借助私域流量高效完成用户回流。Usmile通过扫码激活延长质保、赠送新客专属福利吸引用户关注公众号,然后在公众号与用户保持高频互动,由此即可得知用户的喜好和换新周期,从而在精确的时间点实现精准营销。Usmile公众号内容甚至有严格分工,主题分别为品牌宣传、健康科普、营销复盘、引导下单,充分发挥微信服务号每月四次的发文机会。
通过口腔健康+明星代言+私域流量的组合拳,Usmile建立了牢固的用户心智,在电动牙刷这个难筑壁垒的赛道拥有了护城河。
04 Usmile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
回过头看,Usmile遇到的很多问题,其实都是所处行业的问题。电动牙刷在国内的渗透率约为12%,乍一看还有很大发展空间,但实际上尚未开拓的新客少之又少,各大厂商都在存量市场中争抢原本的客户。
其主要原因在于,国人建立口腔健康意识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大部分人对待口腔问题都是“得过且过”的态度,只要不需要拔牙甚至都不算问题,因此用户教育成本非常之高,除非先从下沉市场实现“牙刷普惠”,否则难以让用户有足够的购买动力。毕竟,他们已经有一把“好用”的普通牙刷了。
另一方面,电动牙刷功能单一,产品同质化严重,创新空间十分有限,大大增加了品牌出海的难度。海外电动牙刷市场已被飞利浦、欧乐B等大牌占据,且价格相对亲民,中国牙刷品牌价格优势并不明显。如果没有本质上的创新,恐怕无法撼动他们的根基。
所以,作为一个“野蛮生长”出来的品牌,Usmile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。再往前走的每一步,都需要内部的不断进化,以及外部的机缘巧合。


相关文章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