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“便利店之神”的60年经营哲学

时间:2025-09-28 18:44

导语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业其他公司,而是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。

整理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李欣

编辑|米娜

头图来源|视觉中国

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“附近性”的概念,指不同立场与背景的人们在生活常态下,平凡相遇的生活空间。曾几何时,超市、便利店不仅是经营买卖的场所,更是大众日常生活“附近性”的锚点。

但你有多久没逛过超市了?又或者说,没有像从前那样频繁去超市购物了?相信,答案不在少数。

这一方面是线上重构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习惯;另一方面是,线下商品同质化严重,缺乏新意。就连胖东来创始人也都曾公开批评称,不是市场不好,而是从业者没有认真对待职业,超市行业几乎都在卖垃圾商品。

所以,一个事实就是,近些年,在线上的持续重击下,中国线下零售业面临客源被电商分流,传统实体商超依赖入场费、扣点的盈利模式也逐步瓦解;以即时零售、量贩零食店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,更带来了颠覆性冲击,行业价格战也趋向高频化、公开化;一些曾经辉煌的头部零售企业,既缺乏大型综合体的规模效应,又缺少小型业态的灵活性,尴尬地处于中间地带,逐步被消费者忽视,最终单店盈利能力下滑,导致经营困境。

不过在唱衰声中,中国实体零售并未被动停滞,通过学习胖东来开始“调改”、尝试折扣化新业态、打通全渠道等举措,重塑供应链、优化商品种类、改造购物环境,只是整个行业的复苏仍需时日。

为何客户体验价值变得日益重要?令顾客满意的体验价值究竟是什么样的?怎样才能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体验?“价格低”到底算不算价值?如何让消费者重回线下?自有品牌商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现实问题,也在持续拷问着每个中国零售人。

出版于2024年1月的《待客之道:7-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》这本书中,围绕持续变化中的消费环境,日本7-Eleven创始人兼CEO铃木敏文,结合自身60年来的经营管理经验,讲述了如何以客户体验为轴心,将品牌设计、产品开发、货品选购、店面布置、广告营销等关键环节串联起来,为消费者打造更加舒适的购买体验。

在生活条件日益富裕的当下,在他看来,顾客只有认可了商品或服务的“质”的价值,才会选择购买。也就是说,商品的功能、性能等可估量的物质层面价值,必须达到卓越水平,这是顾客购买的必要条件

更为重要的是,顾客希望通过购买并使用商品或服务,获得共鸣、喜悦、兴奋感、安心感、信任感等心理与情感层面的价值。换句话说,除了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,顾客也逐渐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体验

在商品质量普遍提升的情况下,顾客追求的是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的喜悦、尝试小众的食物的兴奋感。只有为顾客提供这种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体验,商品才能成功售出。若消费者觉得没有价值,即使东西便宜也不会买,因为他们不只关注价格高低,还重视价格和价值的平衡。

这便意味着卖方的“销售能力”面临着巨大的考验。所谓“销售能力”,可以理解为让顾客感受到购物体验本身价值的能力,也就是让顾客觉得“买了真好”的能力。

他亦在书中指出,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业其他公司,而是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。因此,对零售业而言,要揣摩顾客心理,预测其行为,推测其希望获得的体验,再提出假设,进而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。

这本书远不只是便利店行业的经营手册,更是一本关于商业本质和用户洞察的通用指南。对于身处变革漩涡的中国零售业,乃至需求愈发挑剔、瞬息万变的整个消费行业,其价值已远超“方法论”本身,更在于提供一种思维转型的路径与战略定力。

通过“物”,提供让顾客满意的“事”

长久以来,日本便利店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只有两家便利店企业,7-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。

在书中,铃木敏文公布了一组2022年2月的数据:日本7-Eleven连锁店的所有门店当中,单店的日均销售额为64.6万日元(约30825元人民币),而罗森(LAWSON)为49.8万日元、全家(Family Mart)为51.1万日元。相比之下,有14万~15万日元的差距。

同样都是便利店,为何7-Eleven能够和其他连锁店的日均销售额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呢?

铃木敏文认为,这种差距就在于,711能做到从“物”的消费到“事”的消费。“我们不是单纯地销售‘物’,而是通过‘物’,提供让顾客满意的‘事’。”

他指出,所谓“事”是指一种相关性,即对于顾客来说,“物”(商品)在当时那个场合下所具备的意义。商品本来就具备“物”的价值和“事”的价值。所谓“物”的价值,是指“物”本身具备的价值,与“人”(买方)是否在场无关。拿服装举例的话,就是指设计、颜色、花纹、质地、结实程度以及保暖等功能、性能方面的客观价值。

所谓“事”的价值,是指买方在当时那个场合对自己和“物”的相关性感受到的主观价值,它存在于“物”和“人”之间。同样拿服装举例,如果你看过、试穿过都没有任何感受的话,这件衣服就不会与你产生任何相关性。但是,如果你在那件衣服上发现让你产生共鸣的东西,或者试穿时会感到兴奋、购买后能得到满足感的话,这件衣服就会与你产生相关性。

简言之,“物”的价值是产品物质层面的、可估量的价值,而“事”的价值是消费者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价值。

7-Eleven的日均销售额能与其他连锁店拉开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之一,就是7-Eleven一直在通过“假设和验证”对单品进行全面管理,使顾客不仅在“物”的层面获得了优质商品,还在“事”的层面获得了满意的体验价值。

7-Eleven的门店,每天上午都会为第二天的进货下订单,此时就会对第二天的畅销商品进行假设。首先,根据第二天的气象条件、活动安排等已知信息,揣摩顾客的心理。然后,以该心理为依据,对每个单品中第二天的畅销商品进行假设,下订单。最后,用POS(销售时的信息管理)数据验证销售结果,并应用于下一次假设。每天重复这个循环,就是单品管理。

而如何“假设和验证”,铃木敏文则讲了“海边的便利店与梅干饭团”的故事。假设在海边店的钓鱼旺季,隔天是周末,且是大晴天,店员则预计第二天一早就会有钓鱼爱好者来店里购买午餐。中午气温会升高,钓鱼人需要长久保存的耐放食物,“既然如此,梅干饭团应该会畅销吧?”这样假设之后,门店就要比平时多采购一些梅干饭团。

当钓鱼人进店购物午餐时,会看到货架上摆着大量梅干饭团,广告上写着钓鱼和梅干饭团是绝配,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需求,一个接一个地买走饭团。到了中午,他们会对梅干饭团这个“物”(商品)的味道感到满意,与此同时,在烈日下也能放心地吃饭团,这件“事”(体验)会让他们感受到价值和满足。

于是,他们会认为“那家便利店很懂钓鱼人的心思”。一次精准假设,换来好评与复购,忠诚度变现。

铃木敏文强调,不能单纯地销售“物”,而是要通过该“物”看到顾客追求的“事”,预测其行为,并推测其希望获得的体验,这种假设会比以往更加重要。

而在假设之前,必须揣摩顾客的心理,必须从心理学角度,而不是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现代的消费社会”,坚持贯彻心理学经营,重视顾客的心理。

现代的消费者普遍都有规避损失的心理。不过,他们并不是不愿消费,如果有正当的理由,他们就愿意买东西。也就是说,现代的消费者都在寻求“让消费正当化的理由”。

日本评论家牛窪惠曾提出“张弛有度的消费”这个概念,即“把钱花在自己重视的事情上,在其他方面尽量节省开支”。在铃木敏文看来,这正是消费者在寻求能够让自己接受购买行为的理由,即“选择的合理性”——如果你要问顾客想买的是什么,那么答案就是产品的价值。

比如,面对一些品质卓越,但价格偏高的产品,顾客心想“因为今天是周末”“这是对自己努力了一周的奖励”,认为产品拥有值得购买的价值,从而寻求让自己接受购买行为的理由,将消费行为正当化。他们并非单纯地购买“物”(商品)本身,而是为了调剂生活,作为周末给自己的奖励,在购买好产品这件“事”(体验)上感到了价值,从而开始享受张弛有度的消费和自我奖励性消费。

也许这意味着,消费行为不再是单纯地购买“物”本身,还开始具有娱乐活动的性质。当顾客有了“让自己接受购买行为的理由”和“让消费行为正当化的理由”时,购买体验就会给他们带来价值,消费行为就会产生意义,并且带上了娱乐活动的性质。

顾客不是把钱花在“物”上,而是把钱用在自己想体验的“事”(活动)上。张弛有度的消费和自我奖励性消费象征着从购“物”时代步入了购“事”时代,与此同时,只宣传“物”的价值的时代结束了,发掘“事”的价值已成为开辟市场的条件。

自有商品要有合适的价格和更高的品质

关于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,美国的舆论调查公司盖洛普(Gallup)咨询公司做调查发现,“情绪层面上满意”的客户才会对企业的销售额做出贡献。

客户体验价值,正是一种“情绪层面上的满意”。用当下中国社交媒体上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: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。

为什么在产品功能之外,情绪价值越来越重要了?铃木敏文打了这样一个比方:一个吃饱的人,坐在饭桌前,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以及不常见的食物。当前社会物资过剩,消费者就是“饱腹”的人,在商品质量普遍提升的情况下,他们追求的是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的喜悦、尝试不常见食物的兴奋感。只有给他们提供这种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体验,东西才能卖出去。

当然,低价格也是商品的一种价值,但是在物资过剩、消费饱和的现代日本,人们潜意识中“看到有人买了某个东西,自己也想买”的意识逐步变得淡薄,即使东西便宜,如果觉得没有价值,消费者也不会买。

铃木敏文断定,消费者不会只因为价格便宜就决定购买。现在的消费者不只关注价格高低,而是重视价格和价值的平衡。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商品价格本身的信任度在降低。

他以日本社会举例,当市场上到处都在打折、降价时,消费者对减价的感觉也麻木了,看到“打八折”的广告时,甚至会怀疑——真的是打八折吗?不会是先提价再打折吧?正因为如此,“公平价格”在当今的日本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因此,零售也不能只靠低价营销,还要让顾客接受你的定价,让他们觉得为了获得这一价值,付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

消费者拥有了购物智慧,销售方也需要想方设法提升销售技巧,当双方的智慧“达成一致”的时候,就会诞生在价格和价值两方面都让人满意的商品。在铃木敏文看来,柒和伊集团(7-Eleven便利店母公司)的自有品牌Seven Premium的热销就是代表案例。

通常来说,自有品牌商品是零售企业和制造商联手打造,从策划到销售全程由自己公司的人负责,所以可以控制成本。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商品原有的定义是“比制造商品牌商品便宜的商品”。比起品质来,人们更优先看重它的低价格。

但铃木敏文在柒和伊集团开发自有商品时,却严令员工“不要优先考虑低价,要彻底追求品质”,而且“要以合适的价格提供超越制造商品牌商品的品质”,于是诞生了史无前例的自有品牌商品。通过追求高级感,Seven Premium颠覆了自有品牌商品原有的概念,进而打破了零售行业原有的概念。

此外,Seven Premium还在包装上标明了制造商的名称,铃木敏文解释道,Seven Premium通过和大企业或一流制造商联手开发,在商品本身的品质方面,达到了超越制造商品牌商品的水平,而通过标明制造商名称,为顾客提供了对品质的安心感和信任感。

回到前文提到的“事与物”的概念,如果按照原有的常识,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时候优先低价的话,就会和其他自有品牌商品之间在价格这一“物”的价值方面形成过度竞争,结果应该会截然不同。

关于自有品牌Seven Premium的开发,铃木敏文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当时,7-Eleven邀请优衣库创意总监佐藤来协助策划,期间,佐藤先生试吃7-Eleven的便当时说:“这个便当是哪家店送来的外卖?”这一疑问使铃木敏文意识到,7-Eleven并没有将自有产品的价值传递给顾客。

他反思道,团队过去只是将每个商品作为“个体”来思考,店里的各类便当没有“属于7-Eleven的便当”的“整体”感觉。或者说,大家自以为是有整体感的,但是,便当盒上并没有印商标,包装也都不一样,Seven Premium的商标也不统一。结果一切都是零散的,Seven Premium的品牌形象也没有传递给顾客。

于是,在之后的几年,7-Eleven首先统一了原来五花八门的商标和包装设计,然后花了一年时间推进品牌打造企划,在整个卖场重新构建品牌形象,让顾客重新认识品牌。虽然每个商品都不一样,但是通过统一的商标和设计,顾客也能感受到那些商品背后的关联和脉络。在更新设计的当年,原有店铺销售额的增长率约为7%,大大超过了上一年约2%的增长率。

Seven Premium的商品现在大约有3500种,每一种商品的包装都是按照佐藤设定的“设计原则”制作而成。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“整理应该传递的价值,提炼其本质,将其转换为任何人看一眼都能理解的视觉语言或符号,并广泛传播”。

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问题

中国零售业近年来确实做出了许多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,核心是从过去的“经营商品”转向“经营人”,在重视客户体验的经营方式中,铃木敏文则认为,潜在需求的答案永远来自顾客,但不应是“为顾客着想”,而是必须“站在顾客的立场上”思考问题

二者有什么区别?铃木敏文举了一个例子,在跳槽去伊藤洋华堂之前,他在前公司负责《新书速递》的改版工作。

改版前的《新书速递》的编辑方针是“给那些爱读书的人尽可能地多登载一些新书目录”。铃木敏文则认为“经常买书的人也并非只需要读书本身。越是爱读书的人,越想要歇口气放松一下”,于是决定减少新书目录的数量,增加略微轻松的读物,将开本换成便携的B6规格(仅为原来的一半大小),不再免费发放,而是以每册20日元的价格销售。改版企划获得了好评,发行数量从5000册增长到了13万册,竟然成功增长了20倍以上。

但初期,改革方案却遭到了以出版专家自居的上司们的反对,他们说:“根据我们专业人士多年的经验来看,不可能那么容易卖出去。”

“这件事很好地体现了‘为顾客着想’和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’的区别,”铃木敏文说。上司们认为多登载一些新书目录是“为顾客着想”。但这种想法本质上还是他们出于自己的立场——“尽量多卖一些书”,是在此基础上的“为顾客考虑”。也就是说,说一千道一万,他们归根结底还是“站在卖方的立场上”考虑问题。也存在他们基于过去的经验对顾客想法的误解和臆想。

相反,“站在顾客的立场上”考虑问题,则必须否定作为卖方的立场和过去的经验。

伊藤洋华堂以前有过这样一个案例。该超市在年底销售用于制作年夜饭的黑豆时,总是用大盒多装一些,标上相对便宜的价格进行销售,可这种盒装批量廉价销售的情况始终不太理想。直到改为称重销售,销售额立刻增长了好几倍。

铃木敏文认为,批量廉价销售的话会让顾客觉得很划算,在物资匮乏的卖方市场时代,这种思维确实符合顾客的需求。随着日本老龄化加剧,平均每户的人数在不断减少,在现在的消费者看来,批量销售等于“被逼多买”,这只不过是一种强加给顾客的服务,不仅与顾客的需求相距甚远,还成了一种负面的体验价值。

与批量销售相比,称重销售的价格按照物质层面的、可估量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话显得偏贵。但是,顾客能够按需购买,吃完不浪费,按照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话,称重销售更能够让顾客感到满意。

若想“站在顾客的立场上”思考问题,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?对于这一问题,铃木敏文则认为,销售方必须一直扮演“顾客代理人”的角色,满足顾客的购买愿望,而所谓“销售能力”,就是能让顾客觉得“买得值”的能力。

若一切从“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出发”,企业会发现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,绝非同行业的其他公司。

一些零售从业者将自己公司产品和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时,认为自己公司的商品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能打90分,而其他公司的商品只有70分左右,从而得出自己公司更胜一筹。但铃木敏文认为,这只不过是站在卖方的角度从“物”的层面对价值所做的比较。

因为也许在顾客看来,两者在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价值没有太大差距,都只有50分左右。即使你觉得自己公司的商品在物质层面、可估量的价值方面超越了其他公司,如果不能让顾客在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感到满意,那就只是单纯的自我满足。

反过来,如果你觉得自己公司的商品不如其他公司,一心想要弥补差距,反而会陷入模仿别人的窘境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失去顾客。

哪个公司的商品或服务更优质?是A公司好还是B公司好?这种比较是作为买方的顾客做的事,不是卖方该做的事。你如果能够获得顾客的支持,就能比其他公司在竞争上更处于优势地位。因此,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。

我们处于竞争社会当中时,难免会被相对价值吸引,容易产生与其他公司比较的念头。但是,卖方最应该优先追求绝对价值,把让顾客更加满意作为自己“应有的状态”,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。此时最重要的是杜绝妥协,不要接受“还算可以”“还过得去”的状态。

如何创造出顾客追求的体验价值?

在日语中,“河边柳树下的泥鳅”指偶然遇到的幸运。如果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,需求大于供给,将商机比作柳树下的泥鳅的话,可以说柳树下有两三条泥鳅,所以看到别人在某棵柳树下捉到了泥鳅,自己也想在那里捉,当时是行得通的。

但正如制片人秋元康所说:“柳树下也许有两条泥鳅,但是第二条是小泥鳅。”铃木敏文也认为,不要在柳树下捉第二条泥鳅,“第一条泥鳅”给消费者带来的新鲜感才具有价值。

如何才能创造出“第一条泥鳅”所带来的新价值呢?

首先要明确革新的分类,它包括两种类型:一种是创造出迄今为止不存在的概念;另一种是给原有的概念赋予新的意义。在现实中,像前者那样从无到有的案例很少,大多数情况是后者。即使是原有的概念,经过前所未有的组合或联系后,也会产生新的意义或价值。

而提出或提供前所未有的组合或联系方案,则可以称为“打破预定调和”。秋元康曾说:“零售业的根本魅力就在于,不断提出打破预定调和的新方案,让顾客带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想‘咦?这次又有什么新提案啊?’”

所谓“预定调和”,原本是一个哲学用语,意思是“世界之所以能够维持秩序,是因为上天事先安排好了,让一切保持协调”,在日本引申为“事物按照所有人预想的流程进展,结果也不出所料”的意思。

铃木敏文引用了秋元康的“可可、黄油和袖珍书”的组合来解释什么是“打破预定调和”。在欧洲,人们冬天喝可可的时候会放少量黄油,据说这样会使得香味更加浓郁,更好喝。但是,在日本几乎没有人知道。于是,他提议说“在秋冬的漫漫长夜里,一边品尝热的黄油可可,一边看袖珍书吧”。很多人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组合,觉得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。

这种提案的新鲜感也很重要——可可本身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饮品,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。黄油和袖珍书也是如此。但是,将可可、黄油和袖珍书组合、联系在一起后就产生了新的意义。换言之,将那些看似随处可见的商品别出心裁地组合起来,令人眼前一亮,这就叫打破预定调和。

不过,他也强调,只为标新立异而故弄玄虚的话,算不上打破预定调和。例如在汉堡包里夹豆沙馅儿,即使做出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,也只能引起一时的热议,很快就会被人们厌倦。

为了让顾客感到意外,零售业要打破预定调和,要不断提出新的方案。而若想提供让顾客感到意外的方案,提出方案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“察觉”令人意外的东西,这一点很重要。

但如果在一个公司里,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思考问题的话,就很难产生“察觉”,秋元康也介绍了一个方法,那就是设置一个机动人员的职位——企业本来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的集体,而机动人员和公司内部的其他人朝向不同的方向,会察觉到令人意外的东西,并把它找出来。

对于原有的商品和服务,想打破原有商品和服务的预定调和,创造出新价值关键则在于如何选择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的组合。过去,对于二者的理解,大多数人会非黑即白,选择二律背反中的一方,舍弃另一方。

但是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,权衡选“优质”还是选“简便”时,不要一边倒,要考虑在“优质”中加入一些“简便”元素,在“简便”中加入一些“优质”的成分,这样才会产生价值。这就是权衡战略。

铃木敏文举例称,既然是便利店,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“简便”,但仅仅这样的话,顾客无法感受到价值。因此,7-Eleven在食物方面将美味和新奇追求到极致。比如,为了选择适合用于关东煮汤汁的干鲣鱼片,甚至指定了能够捕获鲣鱼的渔场,以便追求原材料的“优质”。

此外,还有备货得当、商品新鲜、店员周到、店面干净等,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,顾客才会认可7-Eleven的价值。

具体如何在“优质”中加入一些“简便”元素,在“简便”中加入一些“优质”的成分,进而产生价值呢?铃木敏文的建议是,将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当作纵横两条坐标轴,在市场中找出没有任何人涉足的“空白地带”,实现自我差异化。

Seven Premium就是找到空白地带的一个典型案例。自有品牌商品一般倾向于追求价格方面的“简便”。而Seven Premium则实现了与制造商品牌商品同等,甚至更高程度的“优质”,同时考虑到了价格方面的“简便”,因而进入了自有品牌商品的空白地带,而成为爆款商品。

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,对于企业来说,如果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都做得不够彻底,就会被顾客从选项中排除。

对此,铃木敏文回忆起美国7-Eleven的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恶化的原因:当时,美国7-Eleven追随超市的做法,开始24小时营业,并强化了减价战略。在与商品种类和数量占优势的超市进行价格竞争中,失去了“优质”,“简便”又做得不彻底的7-Eleven逐步占了下风,后来,他们通过导入日本7-Eleven的经营方式,提高快餐类食品的品质和鲜度,彻底执行确保“简便”的同时追求“优质”的战略,实现了复兴。

如果你的业绩没有提升的话,就应该确认一下,是不是战略执行得不彻底,在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两条坐标轴上,到底选择哪个方向做目标。

此外,在思考如何权衡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时,也要注意,顾客追求的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的坐标轴总是在变化,企业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,要一直思考权衡的内容:当下顾客追求的“优质”和“简便”是什么?我们应该加入什么样的“简便”和“优质”?不要忘记,一旦你停止前进、疏于应对变化,不毛地带就会悄悄靠近你。

本文经授权发布,授权归原作者所有;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蓝鲨消费立场。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