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王上半年利润预增超50%,大买家策略开始见效?
孩子王业绩预增超预期
孩子王公司发布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.2-1.6亿元,同比增长50%-100%;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.96-1.2亿元,同比增长60%-100%。预计实际增速停落在 70%-80% 区间。其中单Q2实现归母净利润0.89-1.29亿元,同比增长30%-89%,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.79-1.03亿元,同比增长39%-81%。
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尤其在当前母婴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更显难得——2024年中国新生儿数量进一步下滑至约850万,传统母婴品牌如飞鹤、伊利等均面临增长放缓甚至业绩下滑的困境。
那么,孩子王为何能逆势增长?其核心在于差异化战略的全面落地,带来的供应链效率提升及服务化转型的持续推进。
孩子王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了与同行的结构性分野
战略定位差异:生态化VS商品化,孩子王将门店20%面积改造成儿童发育评估中心,单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0%,而同行仍以奶粉纸尿裤堆头为主。
供应链策略:深度控盘VS传统采销
孩子王三大壁垒:
1. 反向定制生产:联合飞鹤开发会员专属配方奶粉,毛利率较标品高8-10%
2. 动态库存网络:通过AI实现"中央仓+门店仓+前置仓"三级调配,缺货率低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。
3. 跨境直采闭环:在澳洲自建采购办公室,跨境商品价格较电商平台低5-8%
而同行困局正处在多数区域连锁仍受制于省级代理商体系,采购成本高出12-15%。
面对母婴市场的长期收缩,孩子王显然不满足于内生增长。近期曝出的20亿元并购丝域养发计划,正是其向家庭消费生态延伸的关键落子。
孩子王并购丝域:母婴与养发的跨界融合能否破局
孩子王近期被曝正洽谈收购丝域养发,交易估值或超20亿元。若成功,这将是母婴零售行业首次跨界进军“银发经济+头皮健康”市场。
分析其并购动因为从母婴到家庭消费的野心,想突破母婴行业天花板, 随着我国出生率持续下滑,母婴市场增速放缓至5%以下。 通过养发服务覆盖25-55岁女性,与母婴业务形成“孕产→育儿→家庭健康”闭环。 丝域养发客单价**300-800元/次,毛利率超65%(远高于母婴零售的30%)。
利用私域流量协同效应,孩子王的1200万妈妈会员与丝域的600万女性用户**高度重叠,可交叉转化。
二者场景融合,形成“母婴店+养发专区”:在孩子王门店增设头皮检测站,引流高净值妈妈群体。会员权益互通:黑金会员赠送养发护理体验券,提升黏性。
但这步棋也暗藏风险:跨行业管理难度、品牌认知冲突、估值泡沫争议都将是严峻考验。
挑战与隐忧
尽管业绩亮眼,孩子王收购丝域仍面临三大考验:
1. 跨行业管理难度
母婴零售与养发服务在运营模式、团队基因上差异显著,整合成本高。
2. 品牌认知冲突
消费者是否接受“卖奶粉的突然做养发”?需谨慎处理品牌关联度。
3. 估值泡沫争议
丝域当前PE约25倍(对标美容院均值15倍),孩子王可能溢价收购。
行业影响:母婴零售的“破圈”实验
若并购成功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:
乐友/爱婴室等跟进布局美业、健康管理等家庭服务;
资本重新评估母婴行业价值,从“坪效逻辑”转向“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逻辑”。
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孩子王正在验证“重度会员制+供应链掌控+服务产品化”模式的跨行业复制能力。
小结
孩子王此举不仅是业务补充,更是战略升维——从母婴零售商转型为家庭健康服务平台。成败关键取决于:能否实现1+1>2的协同效应;是否避免“多元化陷阱”。 在经济下行周期,孩子王验证了母婴行业"重度会员制+供应链掌控+服务产品化"模式的抗风险能力,其策略本质是用服务重构人货场关系,这或是未来零售业转型的关键范式。